“生于互联网,死于区块链”?金融风暴下,创业者的突围与传统银行的自救

深度
2019
03/15
20:49
柴佳音
分享
评论

“临发工资日还有几天,信用卡要还,手头却没钱。现在有人愿意借你1000块,30天后还1080元,你愿意不?如果你说yes,恭喜你,借到了年化96%的高利贷!”2017年末,一篇网络热文对互联网金融如是描述。

毋庸置疑的是,此类30天以内的小额、无门槛现金贷业务,现在正风风火火、光明正大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现今的金融科技领域,高利贷未必见得是贬义词。” 宽带资本董事欧阳琦玮在品途商业评论(ID:pintu360)的专访中说到。

在欧阳先生看来,民间借贷尚存巨大的优化空间,而互联网将对平台上的借贷双方都进行规范。“在中国,基于电话传播或者经于熟人介绍的理财产品年息可能达到百分之十至二十,但听起来很不靠谱。而在美国,这种所谓的垃圾债券是有合规化管理的。”欧阳先生说到,“这个市场在中国以万亿计是毫不夸张的,但这样一个市场其实是完全没有被互联网介入的。”

而互联网介入后的最大意义在于用户体验的改善。“如果你是借款人,需要借钱时你是希望跟一个不知道干嘛的高利贷打交道,还是希望跟一个相对来讲正规注册、有相对固定流程的平台打交道?我知道‘高利贷’听起来还不算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如果是用一个相对规范的方法来管理,我相信现有的民间借贷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7:金融科技爆发元年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金融科技的丰收之年。

2017年之前,金融科技的概念股只有宜人贷“一枝独秀”。而2017年过后,金融科技上市企业增至九家,其中包括衔着金钥匙出生的众安、巨头孵化的易鑫、及其他一些相对草根的创业公司,如趣店、乐信、拍拍贷、360等。Wind数据显示,目前九家金融科技概念股的市值约为330亿美元,而一年前全部金融科技概念股(即宜人贷)的市值只30亿美元,仅为如今330亿美元的零头

中国第一家开启P2P网贷业务的公司拍拍贷于2017年上市

平安证券数据显示,截至 2017年6月,我国信用卡人均持卡量为0.34张,大约为美国的十分之一。据品途商业评论(ID:pintu360)分析,美国信用卡业务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展,将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使得群众对于信用卡的消费模式产生了普遍的依赖。而我国信用卡大规模发行是在2005年以后,在尚未习惯这一支付模式的背景下,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普遍性吸引了大量用户。同样,由于银行借贷业务尚不能满足部分群体的需求,也为网络借贷提供了空间。因此,2017年这场迟来的金融科技大爆发可谓在情理之中。

“互联网金融其实是一种类银行业务。那么,提到类银行业务,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借钱。”欧阳先生说道。

虽然商业模式听起来简单直接,但对于投资人来说,这样的创业项目却并不多见。在欧阳先生看来,金融科技的好项目绝对是百里挑一的。“对于这类公司的评估,创始人和团队的专业性是要重点纳入考虑的。比如,整个链条如何铺展、怎么找到顾客、怎么给他放款、每一期还款时如何和他沟通,或是如果发生逾期,要如何做出提前预判,并采取有效措施。因此,2017年我们确实持续在看金融科技的项目,只不过,对于投资可能比较谨慎。”

对于创业者,欧阳先生相信,金融行业市场空间巨大且在产品、渠道、业务流程和客群定位等方面存在很多的改进机会。其中,银行业在当前金融领域所占的份额最大,全行业资产超过200万亿,也产生了大量的利润,金融行业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互联网+”的创业方向。

2025:金融科技变革临界点

过去近70年间,每一次金融技术的升级,都推动了银行的变革和创新。

20世纪50年代磁条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下,银行信用卡诞生; 20世纪60年代,银行POS机、ATM机等发明逐渐走入业务领域。1971年军用的Internet开始转为民用时,银行是最早的参与行业之一。90年代大规模计算机的应用普及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下,银行的网银技术也日渐成熟。2010年,随着手机的普及,银行在移动支付端也快速布局,满足客户的移动金融需求。

那么这一次,重磅出场的又会是谁?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年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报告指出,一系列的全球技术引爆点将会在2025年前出现,其中,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均与金融科技高度相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针对当前金融科技曾评论道:“当前科技发展对未来支付业带来巨大的改变,网络科技的发展、数字货币以及区块链等新技术将对行业产生难以想象的影响”。

其中,区块链更是被预言将“颠覆银行”。早在2017年6月,被称为“宇宙行”的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杨雷就曾表示,“工商银行特别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影响。当下,已成立了七家实验室,专门聚焦在金融领域的新技术研究。区块链无疑是工行在金融科技创新领域的关注重点。”2018年1月10日,邮储银行更是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引入真是生产环境中,实现了托管业务的信息共享及资产使用情况的监督。

网友们玩笑称,“这是邮储银行的一小步,中国金融的一大步。

传统银行与新型银行模式对比(图片来源:平安证券Fintech系列深度报告)

然而,相较于欧美,这样的科技探索并不新鲜。相反,银行正在渐渐成为其金融科技改革的主力军。大型商业银行纷纷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金融创新以及直接收购等途径,有效化解金融科技发展对自身的冲击。据品途商业评论(ID:pintu360)分析,欧美传统银行涉足金融科技主要有三种路径:

一、 加强自身研发。商业银行对于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同时加强自身科技实力的储备和技术人员的招聘。例如,欧洲主要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投资巨大,且投入的技术领域非常前沿。德意志银行计划投资7.5亿欧元用于数字战略,并在内部成立数字智库,聘请400名员工展开内部研发。

二、与云联网公司或者科技公司合作。商业银行通过与科技金融公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欧美,许多银行通过合作获得打入新市场的机会,如富国银行和 Paypal 合作,开拓电子支付业务; 西班牙银行 Santander与美国贷款公司 Kabbage 合作,开展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的新业务。

三、收购科技公司。收购可以使银行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金融科技公司的技术和人员。比如高盛入股Square和Bluefin等支付服务提供商,以将最新的网络支付技术“收入囊中”。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更是豪掷1.17亿美元收购了一家专门做手机端财务管理软件的公司,以丰富自身对企业客户的服务内容。

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

当大众对于区块链的追捧铺天盖地袭来时,也有业内人士预言,银行或将“生于互联网,死于区块链”。“大型企业引入区块链,是想真正解决问题还是借势,尚且不得而知。毕竟区块链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能解决什么痛点恐怕连银行自己都不清楚。”

此外,区块链技术本身能否支撑银行业务的发展也要打上问号。区块链技术目前阶段适用于非实时的信息登记场景、低频交易场景,对实时性、高频交易场景的适用性则有待验证和改进。区块链技术比较新,其可靠性、可服务性和稳定性还未达到金融系统的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技术大幅度应用,银行成本是否可以支撑,其技术本身是否具备足够的商业价值,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金融的本质是信任,而区块链得益于去中心化的特质可以建立起信任,传递价值。那么,依托法律建立起信任的银行,在区块链的发展下会变成什么样?或许会被互联网金融机构弯道超车,或许会积极接纳新技术,将自己的业务本质转向金融服务平台。

无论如何,这场技术剧变之下,必将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最终的胜者将有怎样的筹码?2025年,答案或许会被揭晓。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智能科技 区块链 互联网金融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环球360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