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去中心化”。其理念是有了区块链,不再有神仙皇帝了,从此众生平等,真好。
区块链本身相当于一个分布式账本,所有的帐每个人都有。传统区块链以无比低下的效率为代价,实现人人平等,不再需要一个中心化的组织(如银行)或个人(如会计)来记每个人都有什么资产了(想想过去大队记工分时会计有多大权利吧),不需要英明的领导甚至连司法机关都不需要,谁也造不了假,谁也骗不了谁,多美好。
不过,总有人怀疑,所谓“去中心化”只是干掉现有的中心,然后自己再来当新的中心。干掉皇帝然后自己当皇帝,这样的戏码中国人已经看了几千年了,门清。
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代表的传统区块链,记账确实去中心化了,但是这就万事大吉了吗?
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传统区块链仍然是中心化的
传统区块链是以挖矿的激励促使大众都参与,参与人多了就形成去中心化的节点。但以ASIC矿机边远地区廉价电力集约化规模为代表的专业矿池的出现,一下拉高了挖矿的门槛,导致普通大众完全无法从挖矿中获益,矿池逐渐中心化,比特币近年来影响力剧增,价格暴涨,但全节点数量不仅没有增加还大幅度下降,这就是一个明证。
中心化的矿池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必要时的操纵。这么说吧:各位传统区块链的参与者,你的小命其实捏在几个大佬的手中,别人仁义道德你没事,一旦大佬动了坏心思,你是完全束手无策的。
比矿池中心化更严重的是交易所的中心化。中心化的交易所相当于中心化的银行,拥有中心化的、难以被监管的权力以及各种风险,例如昂贵的上币费、容易被盗的账户(甚至最大的交易所门头沟监守自盗)、想让你爆仓就爆仓、的权力等。传统区块链高举“去中心化”的大旗力图取代中心化的银行,得到的却是交易所这样远不如银行靠谱的中心化机构。银行还有几百年形成的风控机制、各个岗位的专业规范的要求、银监会的严格管理,交易所则是除了用脚投票外没有任何约束和监管的,想怎么胡来就怎么胡来。
如果你认为中心化的矿池和中心化的交易所的问题已经够严重了,那就图样图森破了。传统区块链真正的中心化问题还不在于此。与这个真正的问题相比,矿池的中心化和交易所的中心化都只是毛毛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传统区块链缺乏治理结构,导致事实上被少数人操纵。这群人说好听就是区块链的守护神,有他们在就能在危急时刻拯救世界,但如果他们作恶呢?
一个活的系统,总得不断运营、发展、升级、打补丁,谁来做决定,决定怎么执行、错误决定能否纠错、各环节的差错怎么救济、怎么防止滥用权力、不积极履行职责怎么办、遇到天灾人祸怎么办(关键人员死亡、坐牢、断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却根本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最直观的问题是:账户被盗是否可以回滚交易、人人都找借口要求回滚怎么办?
再举一个例子:为了打击ASIC挖矿的不公平优势,下一版比特币程序将算法改变了,过去的矿机一夜之间全部作废,这样的升级是否可以?比特大陆能用超过51%的算力制止此类升级吗?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是不是就只能靠分叉来解决分歧了?更关键的是:所谓达成一致是谁跟谁达成一致?是比特币的全体持币者达成一致还是大矿池和核心开发人员达成一致?这个问题暴露了区块链的一大秘密:传统区块链存在着隐形的中心化组织,即核心开发人员,例如比特币的Core的维护者。
在code is law的区块链世界,决定code的核心开发人员能够决定所有的法则。他们就是上帝,可以改变一切规则。比特币的核心开发人员小心谨慎地行使权力,没有作恶,但也导致低效,例如区块扩容的问题上就体现了非常低的决策效率。以太坊则有所暴露了该问题,V神一句话,他不承认的交易就作废,这就是非常明显的中心化了。
有人说,区块链项目是开源的,谁都可以贡献代码,coding本身是去中心化的。这话似是而非。编码和贡献代码是不难做成去中心化的,但谁的代码被采纳、合并进主干,这就是中心化的了。更为关键的是,产品的spec是谁定义,这就是核心问题了。
懂互联网运营的人都知道产品定义的重要性(互联网项目的创业团队一般是铁三角:产品、技术和运营),就算是常规软件工程管理也离不开产品需求规格(即spec)。技术人员的编码都是按照spec的要求来做的。例如,spec如果规定了一个区块的容量是2M,那大家就会照此编码,主张一个区块的容量是10M的派别就输了。在传统的软件项目(包括传统区块链项目)中,产品spec都是中心化的方式来决定的,掌握这个权力的人就拥有决定一切的权力。
产品spec是由谁定义的、按照什么规则定义的、如何保证coding严格符合spec、如何保证最终发行的版本是符合spec定义的代码等,这些问题是区块链项目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如果没有治理结构,或者没有去中心化的治理结构方案,那一个区块链项目的所谓“去中心化”,就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另外,很多区块链项目都有一个基金会在掌管运营,其中不少基金会其实是创始团队掌控的,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中心化结构。
比特币、以太坊、EOS的治理结构盲区
遗憾的是,比特币、以太坊等传统区块链项目完全缺乏治理结构,它们的“去中心化”就是一个彻底的谎言。我们只能将身家性命都寄托在核心开发人员都道德高尚,或至少是在任何情况下他们的利益都永远与社区的利益完全一致。但是,我们都知道好的政治制度是基于“总统是靠不住的”来设计的,只有将每个人都会作恶作为制度设计的基础,才能实现人人向善。如果连经历了至少一年对祖宗十八代都掘地三尺的竞选选出来的总统都不能信任,我们凭什么对非民选的核心开发人员就能给予无条件的毫无约束力的全部信任呢?
EOS在治理结构方面迈进了一大步,由0发展到了0.1。创始人放弃对社区的主导管理权,有了EOS宪法,选出了21个超级节点。与缺乏治理结构的比特币和以太坊相比,EOS毫无疑问是有治理结构的,只是这个治理结构太弱不禁风了,根本不够用。
仔细阅读EOS宪法,发现其只不过相当于EULA(就是你注册一个网站时的用户协议),完全没有解决上述区块链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21个超级节点能够管点事,但他们能够管多少事(例如是否可以将21个超级节点改成11个超级节点)、按什么程序来决策,全都是稀里糊涂的。
更有甚者,EOS从创始人到社区自治的交接过程没有事先定义规则,以至于到了原定主链上线的日期后大家都懵了,不知道主链该怎么上线、由谁上线,甚至连上线一条主链还是多条主链都没谱。全靠一些EOS社区的自发组织,才最终上线成功。
想象一下,华盛顿将军在打赢独立战争完成建国之后,不等国会组建就宣布退隐,形成权力真空,这是妥当的做法吗?
那一个理想的区块链治理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呢?是否存在“去中心化”的完善的治理结构呢?
这是一个挑战性很大的问题,否则不会这么多年来上千亿美元砸进去还没出现一个稍微靠谱的项目。
(来源: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