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为何在德国“长不大”

金融
2024
07/29
11:28
分享
评论

苹果支付在德国开通服务已有数月,据笔者观察,拿出苹果手机“滴”一下结账的人并不多,德国媒体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前景也不太看好。相比刷手机,德国人显然更喜欢持“真金白银”。

据德国联邦银行近期报告称,德国每年产生约200亿笔零售交易,其中3/4通过现金支付。在德国人的钱包里,平均有103欧元(1欧元约合1.12美元)现金,法国只有32欧元。甚至早已司空见惯的信用卡,在德国的持有率也只有36%,美国则高达62%。对很多德国人来说,刷卡消费通常指的是借记卡,且常用于大额消费,毕竟自动提款机有取现额度限制。

文化传统和隐私关切,通常是解释德国人偏好现金的两个维度。不过这无法完全解释为什么移动支付方式在该国“长不大”。实际上,德国拥抱新支付技术者不乏其人,大约有13%—18%的德国人日常使用移动支付。一些本土高科技支付企业甚至创立于上个世纪,只是从未发展壮大过。

有一个细节揭示了另一重屏障所在。以刚进入德国市场的苹果支付为例,在其应用页面,支持这一功能的德国银行只有9家,其中还包括一些不知名的商业银行,多家大银行仍对苹果紧闭大门。而在德国,一共有1800多家银行企业。

在金融领域,传统银行和科技企业具有互补性。一方面,与科技企业合作,跟上技术潮流,有助于银行业赢得新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银行业成熟的结算平台和身份认证系统,也有助于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令德国银行业担忧的是,两者之间的合作也可能出现另一种结果,即利润被挤压,市场被蚕食。换句话说,目前无论现金支付还是无现金支付,都是德国银行自己的地盘。与移动支付不同,无现金支付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半个多世纪前问世的信用卡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银行业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一整套成熟的支付和盈利模式。北欧国家被广为称道的无现金社会,也是基于信用卡系统。

但是,移动支付则是另一回事。从银行角度来看,为移动支付技术搭建新的结算系统,提供身份认证服务,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利可图,甚至可能培养出取代信用卡的竞争对手。出于自身眼前利益的考量,传统银行业非但不能给予移动支付适宜的土壤,甚至还有将其扼杀在摇篮的冲动。即便是合作,也会将其限制在传统模式的框架内。如今在德国,无论苹果支付还是贝宝(PAYPAL),功能都被严格限制,根本无法涉及银行的核心业务。

这也是苹果、贝宝等新兴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德国乃至整个欧美银行业关系的缩影。归根结底,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欧美银行业,并不欢迎任何“外来搅局者”。若是缺少商业图景与消费习惯的巨大变革,欧美银行业很难有动力扭转人们的支付偏好。

【来源:人民网】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移动支付 德国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环球360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滴滴金融服务近日上线一站式网约车金融服务平台“全桔”系统。该系统通过滴滴金融服务独有的账户管理及大数据风控能力来为出行生态内合作伙伴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
金融
近 3 亿 " 血本无归 "?一家私募爆雷,4 大上市公司遭殃:最惨占净利 80%,上百受害者找上门...
金融
近日,苏宁金融区块链+物联网汽车库融平台在“2019中国国际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大会”上获评CITE 2019区块链应用创新优秀案例。该平台综合运用区块链+物联网技术解决动产质...
金融
在中国,有太多行业有着类似的轨迹。不管是P2P、区块链,还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团购,都曾经被捧至风口之上,资本追捧,行业狂热。...
金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 在3月10日的“央行答记者问”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强调要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助力疏...
金融

相关推荐

1
3